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聚焦科协 > 媒体看科协 > 正文

【襄阳日报】打造科普品牌 构筑科普矩阵——襄阳市科协“智慧科协 生态科普”建设纪实

时间:2020-11-15 23:23:16

 

   2014年起,中国科协会同社会各方面大力推动实施互联网+科普和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传统科普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精准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普时效性,扩大科普覆盖面。

  为进一步推动襄阳市科普信息化建设,落实中国科协、省科协的部署要求,襄阳市科协以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前瞻性为原则,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科协 生态科普”体系,实现科协事业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传媒化。

  打造科普品牌 凝聚战疫力量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产生了很多疑问和错误的做法。为了做好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和市民心理疏导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襄阳市科协联合襄阳日报新媒体推出“襄阳小科——战‘疫’微科普”应急科普品牌。“跟着动起来,全身都舒展,得劲儿!”“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彩又深刻。”“很专业的指导。”“知识点非常多,有用!”……及时、生动、接地气的科普,吸引了广大网友在线积极参与,纷纷点赞“襄阳小科”给予的战疫力量。据统计,通过央视新闻移动网、汉江网、襄阳日报微博、襄阳日报微信、襄阳科协微信同步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476.4万,有效提振了群众抗疫信心。

  市科协党组书记张智勇说:“作为科协人,要有应急科普的意识,要有应急科普动员能力,要有品牌意识,通过打造‘襄阳小科’科普品牌,真正满足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顺应人民群众更高的期待。”

  近年来,襄阳市科协以深化科协系统改革为抓手,加强应急科普体系建设,实施“智慧科协”科普信息化建设,实现科协系统上下贯通、左右互动、网络畅通、信息联通,探索出新时代融媒体科普工作创新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科协组织动员力和传播力,构筑普惠创新、全员动员、全民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基于正在实施的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市科协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推出“襄阳小科”应急科普品牌。利用现代网络手段、现代传媒工具,借助新媒体的渠道和方式,把信息化科普工作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提升科协工作传播力。

  插上智慧翅膀 打造科普新阵地

  2019年2月,市科协重点打造的科普阵地——科普襄阳云上线运营,成为我市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服务、科学决策等多层次、宽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平台。

  据悉,科普襄阳云建立了“一站一微一库五系统”。“一站”是指提供一站式的资源获取、项目申报、科技交流、机构管理等服务;“一微”是指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具有随时随地、高效抵达、便于分享的特点;“一库”是指整合各级科普资源,建立一个规范的科普资源库;“五系统”是指科协机构管理系统、科技工作者网上之家系统、项目申报系统、科普传播服务系统、两站一微内容管理系统。

  张智勇说,该平台不仅使科协工作人员信息化办公与管理更加便捷,而且提高了办公效率,进一步推广了科普襄阳云在各级科协组织中的应用。

  近年来,为主动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科技群团工作方式变革,提高网上工作技能,市科协针对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建设方向不明、用户定位不准、需求设计不详等突出问题,聘请中科协和市信息化专家成立了智慧科协建设决策咨询委员会,组织编写了《襄阳市智慧科协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试行)》,以“三联一赋(联结、联动、联通、赋能)”为具体指导方针,为未来三年科协信息化发展制定了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

  张智勇表示,市科协决心用三年的时间,通过“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实现襄阳科协智慧化管理和运行,为科协组织插上智慧的翅膀。

  引进成熟应用 建设科普矩阵

  2019年,市科协与中国科协签订“智慧科协”样板间建设合作备忘录,通过纵向与中科协智慧科协建设联通,实现资源共享,为推动建设“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科普矩阵打下基础。

  通过中国科协引入的科协一家APP,市科协实现为各级科协组织提供建群、找人、办事、短信送达的功能,提高了办事效率;科协视频会议系统利用现有硬件设施,搭建多系统兼容的科协互联网视频会议,为疫情期间科协系统持续开展工作起到了保障作用;疫情健康监测系统方便科协系统人员每日打卡、报送个人活动地点和健康状况,实时掌握健康状况;智慧科协决策分析系统整合现有资源,实现数据、资源的融合,搭建大党建、大智库、大学术的基础板块雏形,实现数据可视化。

  此外,为实现科普资源传播平台整合,切实打通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市科协将科普e站传播服务系统、电信IPTV智慧科普平台等纳入科普应用矩阵管理,对数据接口进行了优化,充分利用“科普中国”的品牌效益,将本地的特色资源与上级的优质资源,统一推送到科普襄阳云平台、科协公众号、科普襄阳小程序、科普e站、电信IPTV等传播渠道,形成统一的科普传播矩阵,对各类渠道的访问数据进行实时汇总、分析,实现对“科普中国”资源利用的追踪,提高“科普中国”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