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研究员杨玲: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通讯员 张弦 见习记者 秦小芳
杨玲,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研究员、产品总师。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奋战在科研生产一线,曾带领团队负责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引火器的研制任务,承担了10余个型号30余种产品以及863项目等预先研究项目的研制工作。先后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航天基金奖,并被科技部评为“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杨玲的父母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航天材料研究。1971年2月,为了支持三线建设,夫妻二人从大连调到位于谷城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简称航天四院42所)。
在父母的熏陶下,杨玲从小就对航天有特殊的情结。高考填志愿时,她毅然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1993年大学毕业后,她主动回到航天四院42所,从事燃气发生剂药柱的研制。
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直到实验成功,这是杨玲每天工作的常态。“当时我们一天要做5次实验,第二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实验室看看前一天晚上做的药柱有无变化。”杨玲说,每次看完都会失望,然后接着投入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年的实验,药柱最终成型了。
2006年,航天四院42所接到北京奥运珠峰火炬引火器的研制任务后,立即成立引火器项目攻关组,杨玲担任组长。刚开始,她信心满满,但没想到的是,她和团队精心调配的引火器在两次低压舱和一次珠峰大本营实验中都以失败告终。
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杨玲带领课题组在所里搭起简易的低压试验舱,针对珠峰峰顶恶劣的气候条件,不断对固体燃料配方以及成型工艺进行调整和创新。2007年初,引火器通过了低温、低压环境试验,并作为第一方案成功入选北京奥运珠峰火炬引火器。2008年5月8日,引火器在珠峰成功引燃了“祥云”火炬,被赞为奥运圣火珠峰传递中“最关键的设备”。
2009年起,借助863项目“深空探测缓冲气囊燃气发生器”研制的契机,杨玲利用自己在燃气发生剂领域多年的研究积累,开展了从燃气发生剂到燃气发生器的领域拓展工作,用5年时间完成了产品从“材料”到“装置”的飞跃,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4年,航天四院42所成立了系统产品开发中心,杨玲担任燃气发生器课题组长。目前,该所已完成1项产品定型,3项产品转入定型阶段,承担的项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杨玲和团队也越来越忙。“每天大量试验,从早到晚,我们多年来都是‘6+1’‘白+黑’的状态,航天人都习惯了。”杨玲说。
由于在国防装备研制中的重要贡献,2019年,杨玲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她非常谦虚和淡定,“这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在航天科研生产战线上辛苦付出的所有女同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攻坚克难,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感言
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我要牢记初心、立足岗位、攻坚克难,充分发扬航天“三大精神”,筑牢航天事业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奋斗基石,为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