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党组书记张智勇一行调研襄阳市原种繁殖场
11月9日,市科协党组书记张智勇一行到襄州区襄阳市原种繁殖场,调研种业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工作。副区长李伟,区共建办常务副主任、区科协主席许燕子等陪同调研。
襄阳市原种繁殖场党组书记、场长孙韶璞介绍,繁殖场始建于1950年,现有耕地8000多亩,用于原种扩繁耕地6000多亩,制种联繁基地20000亩左右。每年承担国家、省、市级农作物品种区试及栽培试验、示范项目30多项,品种300多个,是全省承载省级农业种业科研、育种、试验、示范、展示项目数量前三的单位。近年来,市原种繁殖场在种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本年度,完成鉴定试验小麦后代选择材料12147份、中试新品系44个、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6组72个品种、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4个、夏玉米新组合鉴定1万余个。研发的小麦新品系襄原22、荆楚麦133、楚原118、玉米新组合NKY2101等正在参加湖北省或国家区域试验。公司报审审定一个品种:豫麦51。报审小麦品种4个:襄原麦21、荆楚麦133、楚原118、襄原22。参与联合审定棉花品种:鄂杂棉17。市原种繁殖场年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面积100万亩以上,是集农作物种子科研、试验、示范、繁殖、推广于一体的国有农场。
张智勇充分肯定了襄阳市原种繁殖场在科技创新、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种子育繁推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强调指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把“科研育种、科技创新”放在种业发展的首要位置,集中人力、物力建设科研育种团队和科研平台,要充分利用繁殖场专家团队资源、土地资源、农田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及科创易APP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种业集团的交流与合作,整合资源,持续、稳步、全力推进全市智慧农业科研示范建设。打造省内领先的智慧农业数字小麦科研示范培训基地,探索出一条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新经验。一方面要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准研究产业政策、解读产业政策、对接产业政策,自觉地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市科协将进一步加大对襄州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科普基地建设及高端人才、科技成果对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始终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发挥国有种业企业主力军作用,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提产能、强机制、增效益,完善育繁推体系,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培育、推广更多优质高产多抗的小麦、玉米品种,用种业科技现代化助推襄阳农业科技现代化。
李伟表示,推进农业功能性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振兴乡村的必要举措。功能性农业已不是过去传统的作坊农业,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襄州区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襄州区将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农业发展内生因子,盘活农业资源,培育农业新形态新模式。一是大力支持襄阳市原种繁殖场等种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扶持企业培育、推广更多优良品种,完善良种、良法、良机、良药配套体制机制,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促进农民稳步增产增收。二是进一步强化系统联动,系统、前瞻、科学谋划农业产业布局,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做好小而精,因地制宜开展各类项目储备谋划。统筹推进,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常态化服务指导力度,落实全过程闭环管理,稳步推进襄阳市原种繁殖场等种业企业项目建设,切实推动项目保质保量、提速增效,力争打造一批具有襄州特色的农业标志性成果。三是以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契机,不断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扫除一切阻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难题和体制瓶颈,推动种业产业转型升级,为襄州农业现代化开辟新领域、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