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襄阳科协 > 政策法规 > 正文

《襄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时间:2022-11-16 09:26:00 文章来源:襄阳市政府网

“十三五”以来,襄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大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关键阶段。为加快推进襄阳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我市制定了《襄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四大发展原则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规划》指出,湖北省科技强省战略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襄阳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要勇于承担区域协同发展使命。“十四五”期间,襄阳市要加快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引领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支撑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建设,辐射汉江流域发展。

《规划》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四大发展原则。

坚持支撑引领。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意识,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夯实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转化、产业创新发展链基本环节,突出科技创新对主导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育成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深化改革。深化科技体制和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领域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创新政策体系,探索新型科技创新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坚持赋能社会。推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新技术与各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加快构建多元应用场景,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绿色发展、城市管理、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应用示范。

坚持开放协同。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与国内创新高地的科技协作,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着力构建高效协同、活力开放的创新体系。

主要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襄阳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五城共建”的支撑带动作用愈加显著,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对“襄十随神”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超过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建成一批高水平实验室、交叉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600家。创新生态日益优化,省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总数达12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20亿元。科技体制机制活力顺畅,成果转化、人才流动等体制机制进一步突破,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汉江流域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初步形成。

《规划》展望,到2035年,襄阳全面建成省域重要创新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之城,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国内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七大重点任务 构建汉江流域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规划》坚持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以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线,从空间布局、创新体系、主体培育、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创新生态、开放创新等七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

优化空间布局 打造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

按照“区域聚焦、要素聚合、整体统筹、协同发展”的原则,构建“一核一带多极”的创新空间格局。以襄阳高新区为创新驱动核心区,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主平台、科技企业与新兴产业培育主阵地、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发展先行区。围绕主城区(高新区、东津新区、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构建科技创新示范带,连接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尹集)大学城、襄阳(东津)科学城等主要科创节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整合优化县(市、区)创新创业资源,打造若干区域创新增长极,构建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创新引领 打造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打造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前沿新材料创新中心。支持高校院所、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应用开发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健全以技术交易大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形成科技成果“钱变纸、纸变钱”良性循环。全面提升汉江科联网服务功能,高标准建设科技服务产业园,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20亿元。

加强主体培育 打造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培育科创“新物种”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挖掘和培育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高成长科技型企业,打造一批技术控制力强、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鼓励龙头领军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建成省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120家。

加快技术攻关 打造产业创新发展主引擎

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前沿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自主可控和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支撑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协同发展。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

强化人才培养 打造汉江流域人才新高地

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靶向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加大顶尖人才柔性引进力度,推进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襄阳)基地建设,吸引院士专家来襄阳开展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到2025年,全市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550个。

营造创新生态 打造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区

实施知识产权“倍增计划”,探索建立以运用为导向、以专利导航为手段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实施科保贷、投贷联动、债贷结合、选择权贷款等金融服务创新,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梯级培育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强化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市公众科学素质。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6%。

深化开放合作 打造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

打造“襄十随神”科创走廊,推动汉江流域城市群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相互协同,深入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深化与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四大城市群”科技互动,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国内创新高地建设科创飞地。实施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链接行动,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探索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科技合作园和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