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母亲河: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江河,长江不仅泽荫着流域内的数亿人口,更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长江流域是诸多稀有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流域的淡水鱼种类数量接近400种,其中特有种超过140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有14种生息于此,其中大部分都是长江流域的特有种类。江豚、白鳖豚、中华鲟、扬子鳄、娃娃鱼、胭脂鱼等都是其中的知名代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水生动物大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不少种类已经在野外功能性灭绝。
物种的存续当然与其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关系密切,但其中与人类有关的因素也绝不可轻易忽略。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发展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调和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江苏省对长江沿岸生态系统的保护经验,就是践行生态发展的绝好案例。
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省曾经归属于农业和工业生产等用途的生产岸线,正在逐渐向以沿江生态系统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岸线发生转变。全省各地正在形成将沿江生态系统作为长久生态资产而加以保护的共识,守住生态“家底”,为发展“留白”。
江豚(图片来源刘逸夫)
江豚(图片来源李怀仁)
江苏省常熟市自古以来就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在常熟境内的长江沿岸,有一处由长江泥沙冲积而成的沙洲,这片沙洲被当地人称为“铁黄沙”。曾经的铁黄沙荒凉沉寂,很多人用“江南的沙漠”来形容它。如今的铁黄沙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虽然依然少有人类的足迹,但这里已经是鱼类和鸟类的天堂。160种以上的鸟类和60种以上的鱼类在铁黄沙繁衍生息,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鹤等,此外还有超过100种湿地植被。
在常熟市曾经的发展规划中,铁黄沙原本可能会成为优良的深水港口和现代物流基地。然而,由于国家对长江经济带沿线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导方针,铁黄沙的命运也迎来了改变。在短短数年间,铁黄沙实现了从荒漠到绿洲的华丽转身。而这仅仅是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修复的缩影之一。
长江经济带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促成了下游沿岸地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资源的回归。截至2019年底,江苏省完成建设长江沿江绿化带5100亩,新增江滩湿地2380公顷。长江沿岸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被纳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其中划定231块生态红线区域。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下,南京江豚增加到了50多头,太湖流域的“吉祥三宝”桃花水母、白鹭、地衣也开始回归。
2020年1月1日开始,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按期实现全面禁捕;而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即“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水域开始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如此漫长的禁渔期对长江沿岸10个省份以渔业为生的28万名渔民和11万艘渔船都有着不小的影响。禁渔后,渔民们将不得不转向其他的生产岗位。据悉,各地政府将对沿岸渔民提供短期内的社会保障和经济援助,同时还将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以引导他们实现再就业。此外,由于来自长江流域的渔获只占到全国淡水鱼市场的大约0.32%,因此对于消费者的餐桌而言,长江禁渔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真正的发展不应仅仅着眼于眼下的经济利益得以满足,包括动植物资源在内的生态资源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江苏省在保护长江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作出的努力与收获的成绩,值得借鉴与参考。
什么是长江流域的“一江两湖七河”
“一江两湖七河”是方便宣传和记忆的说法,并非地理学意义上的严格概念。其中,一江指长江干流,两湖指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七河指大渡河、 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等长江重要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