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小科研”也有大成就
“小科研”也有大成就——专访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飞
武汉科技报讯(记者 代钰)三尺讲台上,他温文尔雅,用心用情鼓励“差生”,立德树人;田间地头里,他用执着与热爱坚守初心,默默耕耘科研事业……在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角色中,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飞倾注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2012年,这位曾经的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到该校从事教学工作至今。
不畏难题 “小科研”有大成就
不畏难题潜心钻研,徐飞一直从事植物抗逆育种研究,常年奔走于实验室与实验田之间。
虽然武生院的科研条件和平台并不算好,但在徐飞看来,并非做顶级研究才叫科研,一个个小成果也会产生积极作用,关键是要认真思考。
面对有限的条件,徐飞没有放弃科研。“我常对自己说,如果我放弃科研,我怎么有底气让学生不放弃学习?”排除重重困难,徐飞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植物体内氰化物的功能。一般意义上,人们对氰化物毒理特性了解较多,但对氰化物的来源和功能了解较少。最终,他发现植物产生的氰化氢不仅有助于种子萌发,还能增强植物对干旱、盐碱和低温等非生物胁迫的抗性。他的科研成果改变了谈“氰”色变的局面。
在从事植物抗逆性研究期间,徐飞还了解到真菌和部分动物寄生虫含有交替氧化酶,它们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藻类、部分真菌及原生生物中。同时,交替氧化酶也被发现存在于某些人体寄生虫中。徐飞大胆猜想:若是能开发出交替氧化酶(AOX)专一性抑制剂,将有助于解决这些真菌和寄生虫病对植物及人类的伤害,其应用前景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将非常巨大。在提出想法之后,徐飞立刻着手开展研究 ,他积极与多个国家在相同领域的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徐飞经常选择在网络上购买耗材,节约开支。徐飞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科研成果逐渐被两所高校认可并被聘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徐飞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湖北省晨光计划项目,武汉市属高校产学研项目等,发表论文60余篇,获批专利6项。
因材施教 根据校情开展教研
从教十二年,徐飞积极提倡因材施教,并根据武生院的校情和学情开展教学研究。
“每年都有许多学生问我:老师,我高考都考成这样,是不是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看着他们脸上的失落和绝望,徐飞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在他看来,虽然学生们分数不高,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成材。
为了便于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徐飞会用更丰富的教学模式、教学情景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包括翻转课堂、BOPPPS教学法等。他将重点知识录成微课教学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再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在课堂进行讲解并录新视频进行解答。
徐飞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最新知识点和科学进展,以方便自己学习和指导学生。“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学习,关心关爱学生,学生才能不断进步,将来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徐飞说,他的课题组,本科生和专科生都能进来,没有任何差别条件。每周,他会开展一次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
“加入我的课题研究的同学,先后有近百人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有的则选择到欧美高校继续深造,这是我最大的骄傲。”面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子,徐飞十分自豪。
“科研不能只浮在表面,最终还是要落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双元育人模式是每个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应当积极参与的事情。”谈及科研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徐飞认为:一是要加强校企联动,成立现代产业学院。二是高校教师一定要积极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研发,协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他表示要将课堂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这些年,因教学质量高,他先后获得了“杰出青年教师”“师德标兵”“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同时,他指导的学生先后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和“湖北省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特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