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而合作 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执委会议在京召开
2024年8月12日,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Workers),在北京召开第96次执委会。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加入的第一个国际组织,双方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
20世纪40年代,各国科学家为加强团结合作、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于1946年成立了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该组织作为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合作伙伴,将“国际合作与自由交往”作为基石,广泛团结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以达到通过科学促进人类福祉的基本目的。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前身是全国科联与全国科普,他们成立于1950年的科代会上。而科代会的发起社团之一——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作为创始会员深度参与了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的筹建过程及成立初期的相关活动。
二战后期,以主要盟国之间的战时科学合作为基础,科学家们开始酝酿成立跨国的科技工作者联合组织。1946年2月,“科学与人类福祉会议”在伦敦召开,气象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的涂长望和物理学家钱三强代表中国科技界与会。会后讨论了成立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的相关问题。
1946年7月,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大会在伦敦召开,涂长望作为远东区域代表被选为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钱三强作为个人理事也入选理事会。
1948年9月,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附近召开,这次大会通过了《世界科学工作者宪章》。
新中国成立后,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一直重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而中国也积极参与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的组织和日常工作,1951年4月,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约里奥⁃居里被选为主席,时任全国科联主席的李四光被选为副主席之一。1955年到1964年,后来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周培源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的第三到八届代表大会。
北京于1956年主办了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第16次执行理事会和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这是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首次在欧洲之外举行活动。
1960年代,中国继续致力于在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的平台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成立了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北京中心,并举办了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
改革开放以后,1991年7月,中国科协副主席庄逢甘应邀出席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第53次执行理事会,并于1995年当选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双方一度中断的关系重新建立。其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保持了密切交流,互有拜访。
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关注的议题长期围绕裁减军备、维护世界和平而展开,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和平利用核能、气候变迁、能源与水资源等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坚持全球胸怀和创新自信,深化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向善,致力于让科技更有力地服务人类社会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协与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一起,坚定不移地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科技力量。
中国科学家多次在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组织中担任职务,扮演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角色。2022年5月,中国科协荣誉委员赵忠贤当选该组织副主席,中国科协常委薛澜、韩喜球当选执行理事会委员。韩喜球委员曾多次代表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活动,成为连接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桥梁。
2024年正值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60周年。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决定于8月12—17日在北京召开第96次执委会,中国科协也将在期间举办“为科学而合作——中国科协与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的合作”展览、绿色低碳发展与科学家责任研讨会、科技人文交流活动等系列活动,推动全球科学界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