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科学知识 > 正文

男童接种疫苗仍因狂犬病离世,疫苗“无效论”又来了?

时间:2024-05-21 09:36:02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

近日,河南省南阳一名男童被路边的恶犬咬伤,18天后不幸离世。相信大家根据这几天官方媒体的报道都已注意到,该男童被狗咬伤后已及时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并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男童死亡时,还没来得及注射第五针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疫苗无用论”因此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各种谣言、阴谋论也随之甚嚣尘上。

需要强调的是,在面对极其凶险的狂犬病时,疫苗绝对是我们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接下来我们就认真地谈一谈。

一、关于狂犬病

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受感染动物(如犬、猫、鼬獾、红狐等)的咬伤传播,还能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污染被感染动物的唾液而传播。在我国,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犬只,尤其是流浪犬。

由于狂犬病缺乏特异性治疗,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

当被感染的动物咬伤人体时,病毒会进入人体并通过神经系统迅速扩散。狂犬病病毒首先进入伤口处,然后沿着周围神经朝向中枢神经系统(如脑部)扩散。一旦病毒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病情就会加重,最终导致狂犬病的严重症状。

二、为什么接种疫苗还会病发?是疫苗没起效吗?

疫苗通过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来对抗狂犬病病毒,从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在被咬伤后,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在病毒潜伏期内。

很多人因此认为,一旦被动物咬伤,打了狂犬病疫苗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接种疫苗并不意味着绝对免疫。在狂犬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疫苗需要一定时间来产生足够的抗体,因此在这段时间内仍存在感染的风险。此外,也有以下几种原因:

1、疫苗注射剂量。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患者不遵守接种程序,没有按照医嘱完成剂量注射。导致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免疫效果不佳。

2、发生在头、面、颈和外生殖器部的咬伤或抓伤,由于这些部位的神经十分丰富,病毒可以快速侵犯神经,导致在免疫措施生效前就可能发病。

3、就医延迟或伤口处理不当。如果被咬伤后没有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或者伤口很深导致处理不彻底;或在注射疫苗前,狂犬病病毒已顺着神经开始蔓延,最后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等,都可能导致病毒侵入血液,增加感染风险。

4、疫苗失效。如果患者在注射狂犬病疫苗时,没有及时更换新的狂犬病疫苗,可能导致疫苗失效,影响疫苗在体内产生抗体,从而无法达到预防狂犬病的效果。

5、个体差异。由于不同的个体在免疫系统的应答和免疫疾病的易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些人注射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相对较弱,使得病毒依然有机会攻击机体。

因此,并不能断言疫苗是无效的。

三、预防关键,防大于治

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之一。2023年9月16日,国家疾控局发布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

规范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接触或者喂饲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为I级暴露。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Ⅱ级暴露。

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为Ⅲ级暴露。

同时明确规定:“Ⅱ级和Ⅲ级暴露者,应在被咬伤后的第0、3、7、14和28天各接种1剂,共5剂狂犬病疫苗,并尽量使用同一品牌疫苗进行接种。”

如果被抓伤、咬伤,应尽快接受规范的处理,是保护自己免于发病最重要的保障,通常情况下,完整流程包括:伤口处理(伤口冲洗→清创→消毒)→注射免疫球蛋白(必要时)→伤口缝合(必要时)→注射疫苗

当然,对于狂犬病,预防大于治疗。在我国,尽管狂犬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发病风险和挑战。因此,以下几点建议大家共同牢记:

1、和野生动物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家养宠物与其接触,不要随意接近、触摸或惊扰流浪动物,关爱流浪动物也要时刻留意风险,不能把流浪动物当成宠物养。

2、有宠物的家庭,要定期带宠物去接种狂犬病疫苗,确保宠物的健康,减少患狂犬病的风险。出门遛猫狗时,为防止动物伤人,记得拴绳。

3、对于兽医、动物园等机构工作人员等高风险人群,应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4、加强公众教育,推广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是预防疫情扩散的重要环节。

知真相,不恐狂。科普宣传正确的狂犬病预防知识非常重要,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提高科学理性的认知。

作者:李南南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科普中国专家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资深研究员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