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襄阳首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 > 年会活动 > 正文

襄阳首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隆重举办

时间:2024-09-20 15:51:10

9月20日,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指导,襄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襄阳市机械工程学会、襄阳市院士专家联络服务中心承办的襄阳首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在襄阳富力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办。年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丁荣军等院士专家出席本次活动并作学术报告,中国营养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科协等专家领导来襄参会,襄阳相关市直部门、各县市区科协、高新区科技局、东津新区经济发展局、市科协所属学会和相关高校科协、企业科协负责人参加,会议规模180人。湖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孙建刚,襄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伍义兵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讲话。年会由市科协党组书记苏昊主持,市科协主席金波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

本次年会主题是“聚焦高端装备产业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背景下聚力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汉江流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服务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争当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排头兵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

年会设立开幕式暨主场活动、平行活动12场、分场活动3场。主会场分为开幕式、年会报告两个阶段。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0920150850.jpg

开幕式上,金波代表市科协,向出席年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本届年会大力支持的各有关单位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0920150857.jpg

孙建刚在开幕式上指出,襄阳首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是襄阳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喜事,也是学术交流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一次大会、盛会。襄阳市科协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科协工作要求,在全省市州率先举办科学技术学术年会,体现了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的良好工作作风。希望各级科协组织充分发挥学术年会作用,交流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提升创新能力,推进成果转化,营造学术繁荣发展良好环境,引导科技工作者把学术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0920151015.jpg

随后,襄阳市决策咨询研究中心主任俞洋洋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张润昊分别发布2024年襄阳科技学术发展报告和2024年襄阳科技工作者发展状况。市科协发布“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合项目、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优秀案例共15项,发布襄阳市第二十五届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论文并为优秀代表颁奖,为2024年新建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6家、海智工作站5家授牌,颁发襄阳市第六届“科创先锋队·创新追梦人”荣誉证书,与中国营养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湖北省化工学会、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湖北青年创业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0920153402.jpg

开幕式最后,伍义兵作重要讲话,对襄阳首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感到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向关心支持襄阳发展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指出将结合襄阳“一枢纽四基地”发展蓝图,建立以实用为导向的科技学术交流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卡脖子”技术难题;要更加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对青年科技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要更加重视对外科技交流合作,聚焦“6+2”重点产业,加强科技国际合作交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吸引一批全省、全国和世界级科技社团服务襄阳、扎根襄阳,为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贡献力量。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0920151034.jpg

第二阶段,桂卫华院士、丁荣军院士分别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工业应用的挑战》《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为主题作主旨报告,西安交通大学赵升吨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张定华教授分别围绕《智能成形装备及其实施技术》《航空发动机高性能制造》为主题作学术报告。

分会场同步举办了茶产业专家企业技术对接交流会,来自中国营养学会生命全周期营养健康产业科技服务团与襄阳茶产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茶叶深加工技术、营养价值提升及市场趋势等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0920151104.jpg

襄阳首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市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见证了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为推动襄阳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市科协将一如既往地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尽最大力量创造有利于学术繁荣发展的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有更多精力专注于科研、致力于创新,在建设科技强市的新征程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